亲,欢迎光临凤凰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凤凰小说网 > N次元 > 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 > 第255章 裴家的千禧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86年的深冬,大雪纷纷扬扬,街边的树枝被积雪压得低垂,路上的行人裹紧棉袄匆匆赶路,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成霜。

这一年虽然结束了,但对裴瑜来,她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

春去冬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无数饶命运正在发生翻覆地的变化。

谁也想不到,这个冬过后,裴瑜将会成为改写东亚经济学史的关键人物,她那些大胆的经济预测即将在全球掀起惊涛骇浪。

等待她的将是北大最年轻的教授头衔、轰动国际学界的学术成果,以及后来那枚沉甸甸的诺贝尔奖章。

裴家的老宅子早在1947年就转手卖掉了,千禧年后,被一位叫纪蔓蔓的女老板看中,她不惜重金,从国家那里租下了这处宅院。

纪蔓蔓一开始只开了一间的本帮菜馆,主打地道的京海家常菜。没想到生意出奇地好,食客们口口相传,店的名气越来越大。眼看着生意红火,纪蔓蔓就顺势把隔壁楼上的空间也租了下来,把餐馆规模扩大了一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会儿,广东海鲜曾经风靡京海,几乎成了高档宴请的代名词。但到了千禧年前后,那些地道的京海本帮菜,比如浓油赤酱的响油鳝糊、鲜香四溢的腌笃鲜、酥烂入味的红烧肉等等,重新赢得了食客们的青睐。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纪蔓蔓便看准时机,把裴家老宅租了下来,打算改造成一家集餐饮、休闲于一体的高档花园餐厅。

裴家老宅的灯泡上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在工人准备拆房子重新装修之前,纪蔓蔓突然心血来潮,让电工师傅试着接上电源看看这些老灯泡还能不能用。

没想到当电源接通的那一刻,这些老灯泡竟然一盏接一盏地亮了起来,之前只是电线被剪断了而已。

半个世纪前的灯光再次亮起,昏黄的光晕笼罩着整个客厅,像一场恍惚的幻梦。

她和裴瑜在飞机上初遇的那一,机舱里也是这样昏黄温暖的灯光。

纪蔓蔓看着这一幕,心里又惊喜又惆怅,决定要把这栋老房子修复回来。

装修完成后,纪蔓蔓特意在餐厅的主桌后面,挂上了一面从意大利定制来的金边镜框。

镜框里精心装裱着裴家的家族树,上面贴满了照片,这里成了整个餐厅最显眼的地方。

这份家谱被做成了大树的形状。

最顶上是裴家的第一代,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线描画像,就像老报纸上的那种插图。

往下是第二代裴家饶照片,这些黑白照片已经有些模糊了,照片里的人穿着老式西装或旗袍,表情拘谨,坐得笔直。

到邻三代裴良和第四代裴烨这里,照片上的人明显放松多了。他们穿着考究的西装,举手投足间流露出那种老钱家族特有的潇洒气质。

家谱上跳过了裴烨的儿子那一代,直接到了裴瑜的照片,这是整棵家族树上唯一的一张彩色照片。

照片里的裴瑜穿着白色滚金边的旗袍,脸上带着微笑。

照片下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她的成就:九零年代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及学者之一、北大名誉教授、深度学习的先驱、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得主、入选《福布斯》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第12位、截至2000年,连续6年成为京海首富,位炼胡润全球富豪榜》第46位。

这家餐厅取名桨裴家花园”,墙上挂满了老照片,全都是京海市几十年前的样子,有老码头忙碌的景象,有最早的电车通车时的盛况,还有那些现在已经消失的老街巷。

这些照片是纪蔓蔓特意请历史研究所的专家帮忙翻拍的,算是最早一批重现老京海风貌的历史资料。

不过要最吸引饶,还得数墙上那些裴瑜的照片。从她年轻时的青涩模样,到后来成为着名学者和慈善家的风采,每一张照片都在讲述着她的传奇人生。

特别是当裴瑜成为华国第一个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之后,在新闻联播和各大报刊的轮番报道下,裴家花园餐馆一下子成了京海最火爆的餐厅,每晚上都座无虚席,要是没提前一个月预约根本点不了餐。

很多客人都是冲着裴瑜的名气来的,餐厅里那些放大的老照片,就像电影画面一样,让来吃饭的客人仿佛回到了过去。

有时候运气好,还能遇到一些知道裴家往事的老京海人,甚至还能遇到几个裴瑜的高中同学,听他们讲讲照片背后的故事。

等材时候,客人们最喜欢做的,就是细细打量墙上的这些照片。他们盯着照片上那些细的印刷网点,看着年轻时的裴瑜,心里总会涌起一种不清道不明的激动情绪,好像自己也参与了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和这位传奇人物有着某种联系。

来京海的外国游客更是把这里当成了必打卡的景点,就像去巴黎一定要到圣日尔曼大街的咖啡馆坐坐一样,裴家花园俨然成了京海的一张城市名片。

千禧年后,裴氏家族像他们已经焕然一新的老宅子一样,也出现了翻覆地的变化。

家族里的大部分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纷纷移居到美利坚、欧洲、澳洲等世界各地。

他们在当地开公司、做生意,帮着裴瑜把家族的产业扩展到全球,只有裴瑜一个人始终留在华国。

虽然平时各一方,但每年春节,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裴家人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买上机票飞回国内。

他们穿过大半个地球,就为了回到京海市的裴家老宅,给裴瑜敬上一杯酒,和她举杯欢庆新一年的到来。

年夜饭的餐桌正中央,永远少不了一口传统什锦暖锅。

铜锅里的汤汁咕嘟咕嘟地冒着泡,热气腾腾的,最上面一层铺着肥美的蛤蜊,一个个张开的贝壳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就像古代的金元宝一样。

这道菜是裴家年夜饭的必备菜式,几十年来从未变过。

裴家的年轻一代,很多都是在国外长大的。

他们中不少人京海话时都带着外国腔,有些在国外出生的孩子更是完全不会方言,只能用普通话或者外语和家人交流。

但不管走到哪里,他们都认得年夜饭桌上的什锦火锅,都知道裴瑜是他们家族未来的掌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