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朱雀大街车水马龙,却被一股无形的阴霾笼罩。魔巢之战的消息尚未有正式奏报传回,各类流言已如春日野草般疯长,街头巷尾、酒肆茶坊,无处不充斥着关于镇魔司残军与温衡的议论,字字句句都带着诛心的力道。
“听了吗?温衡率领数千镇魔司将士出征,结果折损大半,只带着几百残兵逃回来,连魔巢都没彻底捣毁!”酒肆里,一名青衫士子压低声音,却故意让邻桌听清,“这哪里是出征,分明是送命!白白浪费朝廷粮饷,简直是丧师辱国!”话音刚落,立刻有人附和:“何止啊!我听宫里的亲戚,温衡临阵畏缩,不敢与玄尘正面交锋,反而让雷昆等修士打头阵,自己带着人偷偷保存实力,最后见势不妙就率先突围,把弟兄们扔在了魔巢!”
流言越传越离谱,渐渐偏离了真相。有人温衡私通魔修,故意放玄尘逃走;有人他中饱私囊,军饷粮草全被克扣,导致将士们无心作战;更有甚者,编造出温衡阵前倒戈,亲手斩杀己方将领的荒诞法。这些流言如同一把把尖刀,刺向远在归途的温衡,也搅动着京都的人心。
茶馆里,书先生拍着醒木,将流言编成了段子:“那温衡本是纨绔子弟,靠着祖上功绩才当上镇魔司将军,毫无领兵之才。魔巢一战,他见魔修势大,吓得双腿发软,躲在帐篷里不敢出来,直到雷昆修士大破魔阵,他才敢带着人捡便宜,结果还被残魔追得丢盔弃甲……”台下听众听得义愤填膺,纷纷拍案怒斥:“如此无能之辈,该斩!”“朝廷怎能用这样的缺将军,真是误国误民!”
流言很快传入朝堂,御史台的弹劾奏章如雪片般递向皇宫。监察御史周廉更是直接在早朝之上,身着朱衣纁裳、头戴法冠,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弹文,言辞犀利:“温衡奉命讨魔,却丧师失地、畏敌避战,致使军心涣散、流言四起,动摇国本。慈不忠不义之徒,若不严惩,何以正军纪、安民心?请陛下下旨,将温衡革职拿问,交三法司审讯,以儆效尤!”
周廉的仗弹如同一颗火星,点燃了朝堂上的弹劾浪潮。多名御史纷纷附议,有人联名上奏,列举温衡“十大罪状”,从领兵无方到贪赃枉法,桩桩件件都言之凿凿;有人则借流言发挥,称温衡的行为已引发民怨,若不处置,恐生民变。就连一些与温衡素有嫌隙的官员,也趁机落井下石,纷纷上书弹劾,欲将其彻底扳倒。
后宫之中,流言也未曾停歇。嫔妃们在闲谈时,将温衡的“劣迹”当作谈资,添油加醋地传播,最终传入皇帝耳郑皇帝虽未轻易相信流言,但面对满朝的弹劾与民间的议论,也不由得心生疑虑,下旨让锦衣卫暗中调查此事,同时命人快马加鞭,前往归途接应温衡,命其即刻回京述职。
京都的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的气息。支持温衡的官员寥寥无几,即便有人想为他辩解,也被汹涌的流言与弹劾浪潮所裹挟,不敢发声。百姓们被流言蒙蔽,对温衡恨之入骨,甚至有人在街头张贴檄文,要求朝廷将其斩首示众。
而此刻,远在归京路上的温衡,对此一无所知。他正带着残军艰难跋涉,与饥寒、流寇抗争,满心想着回到京都后向朝廷禀明战况,为牺牲的将士争一个公道。他不曾想到,京都早已为他布下了一张由流言与弹劾织成的大网,只待他踏入,便要将他牢牢困住。
流言如刀,可诛人心。京都的这场舆论风暴,不仅关乎温衡的生死荣辱,更隐隐牵动着朝廷的权力格局,以及尚未彻底平息的魔患。一场更大的风波,正在京都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