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凤凰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凤凰小说网 > 历史 > 科举:寒门毒士 > 第422章 皇帝的感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一开始是提拔女性官员、女性将军。

接下来是潜移默化的淡化男尊女卑,第三步是招收那些贵族女子入学,第四步是加大宣传力度,宣扬男女平等。

第五步才是公开招收女童入学。

能实现是一步一步来的,而不是一蹴而就。

所以卡斯蒂利亚女王想要在西班牙实现男女平等入学,并不是她一句话就能成功,很多现象的背后其实都是这个地方整体水平的表现。

一行人穿过庭院,来到一间正在进行公开辩论的阶梯教室。教室内座无虚席,讲台上,一位来自泰西的棕发学者正激动地阐述着:

“……因此,我认为权力的根源并非神授,而是来自于民众的认同与契约!君主若违背契约,人民有权反抗!”

此言一出,台下不少学生,包括一些女生,纷纷举手要求发言或反驳,气氛热烈而活跃。

“荒谬!大逆不道!” 皇帝身边的李承恩差点脱口而出,脸都白了。

皇帝本人也是脸色难看,这种言论在他听来,简直是动摇国本的邪。

然而,苏文和卡斯蒂利亚女王却听得颇为认真。女王更是微微颔首,显然对这种源于欧洲、却在翼州被公开讨论的“社会契约”思想并不陌生,甚至有所共鸣。她低声道:“苏执政,您的大学里,思想的自由度令人惊叹。”

苏文淡然一笑:“真理越辩越明。翼州不怕不同的声音,只怕思想被禁锢。翼州大学里,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

他指了指旁边几间教室,“有阿拉伯的数学家在讲授代数学,有佛郎机的物理学家在演示力学实验,还有本土的哲学家在重新诠释先秦诸子……”

“思想的碰撞,才能产生照亮前路的火花。”

“之前我们的国家有百家争鸣,但是后来的朝代实行了独尊儒术。而我治理下的翼州,不但要百家争鸣还要和海外的思想争鸣。”

皇帝心中一颤:不但不独尊儒术,还要和海外国家的思想争鸣?

此刻他总算明白了,翼州的强盛,并非在于他统领的那一支足以横扫大海的梦幻舰队,以及那威力恐怖的火炮和火枪。

而是在于翼州的内核强。

翼州的内核,已经和历代王朝完全不一样了。

他们随后参观了一座巨大的藏书楼。其内藏书之丰,远超皇帝见过的任何皇家藏书阁。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里不仅收藏着竹简、线装书,还有大量以奇怪符号拉丁文、阿拉伯文等印刷的书籍,以及翼州自行出版的涵盖格物、地理、生物、政治等各门类的新式书籍。许多学生,无论男女,都在书架间安静地查阅,或在长桌上奋笔疾书。

卡斯蒂利亚女王在一排排书架前流连,抚摸着那些装帧精美的书籍,眼中充满了震撼与渴望:“这里的知识,如同海洋……若能引进西班牙……”

最后,他们站在一栋正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教学楼外,透过巨大的玻璃窗,能看到里面穿着统一白色罩袍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操作着各种玻璃器皿,瓶中液体变幻着奇异的色彩。

皇帝望着眼前的一切:男女同校、百家争鸣、万国学识、格物致知……这所大学所呈现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对“学问”、对“教化”、乃至对世界秩序的理解。

他曾经视若圭臬的圣贤书、君臣纲常,在这里似乎只是众多思想流派中的一支,甚至不是最受追捧的那一支。

他感到一阵眩晕般的无力。他终于明白,苏文拥有的不仅仅是坚船利炮,更是在孕育着一种全新的文明根基。

这所大学,就是这根基的核心,它在批量培养着支撑那个新世界的人才。

卡斯蒂利亚女王转向苏文,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苏执政,翼州大学……是全世界人类智慧的灯塔。我诚挚希望,西班牙能与翼州建立学者的交流,让智慧的光芒也能照耀到伊比利亚半岛。”

苏文微笑颔首:“知识属于全人类,翼州乐于分享。”

唯有皇帝,怔怔地看着那些充满朝气与求知欲的年轻面孔,久久无言。

他的王朝,他的时代,不仅在武力上被碾压,在思想的竞赛中,也早已被抛下了无法企及的距离。

同时他也明白了自己王朝崩塌的原因之一—独尊儒术。

之后,苏文又带着二人参观了翼州大街,百姓的生活情况,满街的自行车,他们都被翼州这个新世界给震撼到了。

尤其是皇帝和他的忠仆李承恩,感觉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切都那么梦幻,却又无比真实。

……

“如果朕治下的子民,能够像翼州百姓过的这么好……”崇信皇帝苦笑摇摇头,“大梁王朝,何至于沦落到今日?”

“翼州的百姓家里有几大柜子的粮食,衣服多的穿不完。”

“还有上万两的存银,每一个脸上都布满了笑容。”

“而朕治理下的大梁王朝州县百姓,吃不饱饭、穿不暖衣,一到灾年,成千上万的饿死。近几年,更是百万千万灾民流离失所,吃观音土,易子而食……死了百万上千万,最终导致贼寇四起……二者,何止有壤之别?”

到这里,他流下泪来:“朕,对不起那些百姓们。”

“大梁王朝亡了,朕并不抱怨上。而且大梁王朝的败亡,也并非败于怒与朕之失德,而是在于王朝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

“陛下千万不可有此想法啊!”李承恩闻言连忙劝,“老祖宗留下来的治国方略是对的,老祖宗的禁海之策也是对的。”

“太祖当年,不是也有过盛世吗?”

“错就错在,那些可恶的士绅,他们失去了忠义,枉顾朝廷法度,只知道擅权,给自己谋利,心中全无朝廷。”

“太祖当年的盛世,百姓照样没有丰衣足食过,各地大贼寇照样频发……”然而皇帝却摇了摇头,他身为皇室中后裔,当然比李承恩更加清楚王朝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