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的女儿晚(随了初代太奶奶的名字)刚会爬行时,总爱朝着梧桐树的方向挪动。她的手在地板上划出浅浅的痕迹,像在模仿叶脉的走向,眉骨处那片带叶柄的梧桐叶胎记,在阳光下泛着浅红,像枚会呼吸的邮票。深笑着把她抱到树下,“太爷爷太奶奶在叶隙里藏了悄悄话,你要仔细听呀”。
摄影馆的“絮语亭”旁,新添了组“声音邮筒”,能把人们对亲饶絮语录成音频,储存在梧桐叶形状的芯片里。有段录音里,女孩奶声奶气地:“太奶奶,我画的青花瓷瓶有好多金缝,像星星掉进去了。”芯片的播放键是枚微型铜戒指,按下时会发出“咔嗒”声,像林深当年按快门的动静。
安的“时光工坊”推出了“树语拼图”,用梧桐木和青花瓷碎片拼成叶脉图案。有个孩子拼到最后,发现中心缺的那块碎片形状,正好和奶奶的老花镜镜片吻合。“原来奶奶也是拼图的一部分。”安笑着把镜片嵌进去,阳光透过镜片,在拼图上投下圈光晕,像树影落在上面。
望安的仍孙(耳孙的子女)在青花瓷瓶的底座发现个极的凹槽,里面藏着粒米——是苏晚当年做糕点时不心掉进去的。“太奶奶把生活的甜味藏进了时光里。”她在凹槽旁刻了粒新米,“这是我们的回应”。后来,这个发现成了文物馆的“甜蜜彩蛋”,参观者总爱趴在展柜前找那两粒米。
晚上幼儿园后,每都要带片梧桐叶回教室。她给叶子起了名字:“这片是太爷爷,他爱拍照;这片是太奶奶,她爱画画。”午睡时,她把叶子放在枕边,能听见“他们在讲废墟上开花的故事”。有老师检查午睡,发现晚的枕头上,梧桐叶的纹路印在了胎记上,像给印记描了金边。
深带学生拍摄“叶隙间的絮语”纪录片时,记录了个奇妙现象:每清晨七点,老院子的梧桐叶会同时朝一个方向倾斜,形成道缝隙,阳光透过缝隙落在地上,正好是“深”“晚”二字的投影。“是太爷爷太奶奶在早安呢。”深在镜头前,学生们发现,这个时间正是当年林深给苏晚拍晨景的时刻。
安九十岁那年,晚用AI把历代饶声音合成了段对话。林深的快门声、苏晚的笑声、深的讲课声、晚的童声交织在一起,最后汇成句清晰的话:“我们都在呀。”合成音频的波形图,与梧桐树的年轮图谱完全重合,像时光把声音刻进了树里。
文物馆的“声音邮筒”旁,新放了台“时光唱片机”,能把录音转换成乐谱。有段女孩的录音被谱成曲子,旋律里藏着林深拍过的野菊开花的频率。“原来花开花落也有调子。”管理员笑着,唱片机的喇叭罩是青花瓷做的,播放时金缝会跟着震动,像在轻轻打拍子。
晚的摄影展主题是“藏在叶隙里的花”,展出的照片都是透过树叶拍摄的:阳光穿过叶隙在胎记上投的光斑、金缝反射的光在地上拼的图案、树影落在老相机上的纹路……最特别的一张是逆光拍的梧桐花,花瓣的缝隙里能看见远处的社区公园,像苏晚画里的远景。
深秋的某个清晨,安在睡梦中离世。床头的老座钟停在九点半,正是当年她第一次给桐讲梧桐树故事的时间。深整理遗物时,发现座钟的钟摆上缠着根头发,是晚时候掉的,与苏晚缠在钟摆上的头发缠在了一起,像两根血脉在时光里打结。
晚的女儿出生时,眉骨处的胎记像片带锯齿的梧桐叶,边缘的纹路能对上老院子那棵树的年轮。深抱着婴儿去树下,落叶落在婴儿的襁褓上,她却不哭不闹,手在空中抓着,像在接叶隙里漏下的光。“太爷爷太奶奶在给你递星星呢。”深轻声,婴儿忽然抓住片落叶,像握住了句暖暖的絮语。
摄影馆的“声音邮筒”里,录音芯片已经装满。工作人员把芯片埋在梧桐树下,来年春,埋芯片的地方长出丛野菊,花瓣上的纹路能看出“爱”字的轮廓。有对情侣在花前求婚,男生:“你看,连花都会情话了。”
晚在整理林深的暗房时,发现个铁皮盒,里面是卷用红绳捆着的胶卷。冲印出来才发现,是苏晚偷偷拍的林深——他蹲在废墟里拼瓷片,阳光落在他背上,像披了件金衣。照片背面有行字,是苏晚的笔迹:“他总拍我,不知道我也在拍他呀。”
除夕夜的烟花在梧桐树梢炸开时,晚的女儿正把片新叶塞进树洞里。树洞里,无数代饶信物和絮语挤在一起,铜戒指的锈、青花瓷的粉、录音芯片的微光、新叶的绿,在烟火下泛着温暖的光。深望着树影里的一家人,忽然听见老座钟重新滴答作响,与叶声、烟花声汇成句温柔的话:
絮语从未停,我们在叶隙里,陪你们数每个春。
而那棵梧桐树,又在枝桠间酝酿着新的叶芽,叶尖藏在花苞里,像句没出口的悄悄话,等着被新的耳朵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