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继续分析:“在中原混战之际,西凉王可以暗中积蓄力量,如此一来敌方削弱自身,而西凉王却不断壮大,双方差距将愈发悬殊。”
“那时下英雄谁又能与西凉王抗衡?若西凉王有志统一下,无非两条路径:一是向东攻占潼关及三辅,直指董卓;二是南下汉中,借机夺取益州。”
“董卓沉溺享乐,刘焉闭关自守,两者皆不足为惧。
因此,西凉王东进并非难事。”
“关中与益州均为富饶之地,素称粮仓。
西凉王只需拿下这两处,便无需担忧后勤补给。
一旦稳固粮草供应,下又有谁能阻挡其脚步?”
林枫此番言论实则基于外界认知构建逻辑,意在激发郭嘉的兴趣。
对面的郭嘉听完后愈发敬佩,认为此人定是旷世奇才,其缜密思考连自己也难以企及。
郭嘉思虑片刻后,好奇发问:“不知林兄来自何处?”
林枫听闻此言,嘴角微扬,带着几分骄傲道:“我可是地道的西凉人。”
郭嘉闻言暗自点头,心中思忖:“难怪他这般才华横溢,原来是西凉人。
在西凉,书本便宜,难怪知识渊博。”
想到这里,郭嘉感慨道:“真是令人惊叹,随意遇见的一位路人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
西凉到底藏龙卧虎多少这样的人才?若是人人都如此,其他诸侯恐怕只能退场了。”
郭嘉此刻深刻意识到西凉掌握的新型造纸术与印刷术带来的巨大潜力。
……
第一更,欢迎订阅。
看着郭嘉被自己逗乐的模样,林枫心中暗笑,不禁遐想:“若他知道眼前这位极力夸赞西凉王的路人正是西凉王本人,会有何反应?”
当然,这些话他是绝不会出口的,至少目前不会。
继续捉弄郭嘉也是一种乐趣,毕竟日后当郭嘉归顺自己时,这样的机会就没了。
带着些许恶作剧心态,林枫又开始耍起自己的聪明。
郭嘉听完林枫关于时地利的论述后,激动不已,终于遇到志同道合之人。
林枫则戏谑道:“原来我在自吹自擂,反而成了你的知己?”
于是郭嘉急切地询问林枫:“那么‘人和’该如何解释?”
林枫饮了一口酒,答道:“所谓人和,简单来,就是西凉王治理下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
西凉之地,税负轻于其他诸侯,律法严明,社会秩序井然。
西凉王清除旧势力,让百姓免受动荡之苦,安居乐业。
百姓生活无忧,自然拥护西凉王,也令周边百姓向往。
郭嘉听罢林枫见解,连连称赞其见识深远。
林枫则谦逊回应,称自己只是抛砖引玉。
郭嘉虽谦虚否认,但很快恢复往日洒脱,目光坚定地向林枫发问。
林枫装作不解地问郭嘉:“你的书店到底有什么特别的?”
郭嘉无奈地看着他:“林兄,能不能装得更像点?至少让我有点相信。”
林枫笑起来:“我只是开个玩笑,你一直问我问题,我也想试试你嘛。”
郭嘉意识到自己确实一直在提问,有些不好意思:“抱歉,我光顾着听你的分析了。”
林枫不在意,反而问道:“那你对书店怎么看?”
郭嘉正色道:“书店很新奇,但仔细想想却令人不安。”
林枫来了兴趣:“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郭嘉清了清嗓子:“书店要有书才能成立,而书自古就是稀罕物,大多被大家族收藏,外人根本无缘见到。
正因为如此,书才格外珍贵,看一本书更是难事。
可在西凉王的地盘居然有书店,简直是不可思议。
这明,在那里书并不稀少,反而遍地都是,不然不会有专门卖书的地方。”
郭嘉直言西凉王把书籍视为普通商品,这暗示西凉王拥有大量造书的技术。
凭借此技术,西凉王无需依赖世家,甚至可直接对抗所有世家。
林枫听后,虽因郭嘉的赞美略显尴尬,但意识到郭嘉可能有意投奔自己,于是决定分享一些秘密。
他提到西凉王推行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义务教育。
郭嘉对此一无所知,充满好奇,追问具体含义。
林枫向郭嘉询问大汉当前的选官制度,郭嘉回答是察举制。
林枫进一步探讨此制度的优点与不足,郭嘉承认察举制对品德要求高,但指出权力多被世家掌控,限制了普通人入誓机会。
他分析道,若非依附世家,平民难以出人头地,即便有幸入选,也需为其效力,导致世家权势愈发强大,最终造成东汉时尾大不掉的局面。
听完郭嘉的话,林枫表示赞同,并提到正是因为察举制,袁家得以扩张势力,而西凉王因不愿重蹈覆辙,选择推行义务教育来打破这一传统格局。
郭嘉听后点头,明白西凉王敢于挑战世家势力,定是打算废除察举制。
但他对林辰提出的义务教育有些不解,希望了解具体细节。
林枫毫无隐瞒,详细明了九年义务教育、大学精英教育及毕业后可直接入嗜制度。
郭嘉听后震撼不已,意识到西凉王将拥有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此制度不仅能培养大量人才,还具有强大的延续性和筛选机制,让世家失去了存在意义。
郭嘉对西凉王创制的新制度赞叹不已,称其为前所未有的奇才。
尽管他一直以“鬼才”
自居,却不得不承认西凉王的能力超乎想象。
林枫在一旁观察着郭嘉的表情,看到对方被深深震撼的模样,心中颇为得意。
“真令人舒畅,让这位闻名下的智者如此震惊,实在是一件快事。”
郭嘉缓过神后,向林枫询问此制度推行时长,得知仅两年。
他暗自思忖,两年时间显然不足以培养出成熟的人才。
然而,他忽然灵机一动,推测西凉王或许正是借此两年时间培养第一批人才,静观诸侯纷争。
郭嘉深思熟虑后越发认同这一想法。
西凉虽地广人稀,但人口集中于少数城池,因此并不需过多治理。
这种布局或许是西凉王战略的一部分。
西凉王虽然麾下兵强马壮,但因缺乏治理城池的人才,难以进一步扩展疆域。
拿下土地后若无人管理,就如同未攻占一般无用。
汉人作战不仅追求掠夺,还需兼顾后续治理。
然而,西凉王虽有守城与攻城的实力,却欠缺管理才能。
为何不招募贤才?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西凉王因剿灭世家被称作“世家屠夫”
,而绝大多数人才都来自世家。
像郭嘉这样出身寒门的少之又少,世家子弟怎会投奔一个屠杀他们家族的人?即便个人愿意,家族也不会答应。
在重家族的时代,违背家族意愿几乎不可校
除非西凉王运气极佳,偶然吸引到寒门之人。
上述观点仅为郭嘉推测。
为验证真相,他决定向眼前的西凉本地人林枫请教。
于是郭嘉提出了心中的疑问:“林兄,有些疑惑想请教你。”
林枫点头回应,他期待郭嘉多提问。
通过解答,林枫不仅能展示自身实力,还能加深郭嘉的印象,促使其归顺。
而且,在交谈中林枫可适当夸大事实,对郭嘉形成心理压力,悄然影响其想法,提升招揽成功的可能性。
林枫清楚,即便此刻向郭嘉抛出橄榄枝,对方大概率也不会拒绝。
从郭嘉今日的表现来看,他对投奔西凉王早已有所倾向。
然而,林枫依旧秉持谨慎态度,力求以最的成本争取最大的成功概率。
他希望通过简单的对话,将自己的实力优势展现给郭嘉,为招募工作增添胜算。
郭嘉随后问起,西凉王推行新制仅两年,成效是否显着。
他认为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
对此,林枫笑着回应,不用担心。
尽管目前尚处起步阶段,但凭借系统的强大支持,人才储备完全不成问题。
即便未实施全面教育改革,地方治理依然能够井然有序地开展。
当然,系统虽能召唤普通人才,却无法直接获取顶尖人物。
因此,林枫推行义务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全民素质,既能让百姓摆脱无知,也能为自己输送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这样的举措可谓一举两得。
面对郭嘉的好奇,林枫坦诚相告,其实西凉王早已精心挑选了一批极具潜力的学生,集中培养,未来必将成为栋梁之材。
这些青年不仅聪慧过人,而且智谋非凡,未来可期。
西凉王的冲刺班学生学习效率惊人,相当于普通学生的三倍。
这意味着两年内他们掌握了六年知识。
郭嘉对此并不意外,因他自认是才,能轻松应对更高强度的学习节奏。
然而,他疑惑的是为何西凉王急于培养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否已有行动计划?
郭嘉将自己的疑问告知林枫时,得到了令人震惊的答案:西凉王麾下拥有多达数千名具备一县之长能力的人才,却因城池有限无法合理安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