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当年我们家住在西北铜县,正是因为那边打仗,有蛮人打进来,所以才拖家带口的出来逃荒。”
“这一走就走到了这里,可谁知道咱们这边有一也会打仗!”
江大海叹了一口气,遥想起帘年逃荒的场景。
当初逃荒可不仅仅只因为战事,而是他所在的那个地方大地开裂,已经三个月没有降雨了,庄稼全部干死。
百姓们本来就过得艰难,靠着山上那少有的草根树皮艰难求生,等待着雨水和朝廷的补给到来。
可最后,既没有等到雨水也没有到等到朝廷的补给,却先等来了蛮子的入侵。
他们本来就饿得奄奄一息,以那样的情况下逃亡,可想而知,都不用蛮人打过来,这路上就消耗了一半体弱之人。
剩下的一半也在蛮人后来的追杀中又死了三成。
而这最后的两成,虽然逃出来了,却流落在了大梁国四面八方各个村子里。
他跟淑琴这一支,算是走得最远的,实在是前面的县城已经安排过一些逃荒的村民,不愿意再接纳他们。
这一逃便逃到了另外一处边境的附近县城。
没有办法,能在哪里落户,不是他们这些难民能的算的。
为了在这个李家村扎下根,他们两口子这么些年可没少吃亏。
就为了这安稳的生活,两人都觉得吃一些亏没什么,直到大儿子考上秀才,情况才有好转。
可这没过几年呢,又来了兵祸。
好在近年来风调雨顺,想来不必像之前那次般慌忙逃走。
只不过,今年地里的收成估计七成都得上交作为军饷了。
唉!
兴百姓难,亡百姓难。
“这件事情我跟你娘都有数了,这几我会去山里找个隐蔽的地方,要是兵乱真的来咱们这边,咱们先去山里躲着!”
“这几年粮食足够,缴纳的税收也不少,想必国库没有之前那般空虚,咱们不一定需要去逃亡。”
“淑琴,你跟成安每都去附近的镇子买点粮食存着,我找机会送到山里去,要是真打起来咱们也不怕没有粮食吃!”
因为有过逃荒的经历,所以江大海去山里打柴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观察那些隐蔽不易被发觉,而且能够藏身的地方。
这些年,倒是真被他找到几处适合隐蔽的地点。
只不过,更深入的地方他没去,因为山上有猛兽,以他手里那三脚猫的功夫,真的遇上大型猛兽还不一定是人家的对手。
如果只是躲避个十半个月,那他们能藏身的地方还真不少。
虽然知道危机有可能来临,但是江家两口子却一点都不慌。
当然,这是二人表现出来的态度,但私下里两口子是怎么想的,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江暮云在得知有可能会发生战乱以后,她就加快了种植的速度。
反正江家放粮食的地方她也知道,找机会在里面将每个种子都取了一些,然后种到了自家院子里。
而且经过几的观察,她发现明明已经采摘过的向日葵,只要不把根拔出来,第二还会结出花盘。
所以江暮云将那三颗向日葵全部拔掉,又在固定的地方种了几颗。
将每个区域都划分好,每种作物都种上一块。
只可惜,这个地方还没有出现土豆,不过有红薯也不错了。
江暮云知道红薯这种东西不仅能填饱肚子,而且产量很高。
所以她在墙根的位置留了一大长条的位置,全部用来种植红薯。
每都会进到空间的院子里,将泥土里的红薯抠出来,却从来没有去动红薯的根部。
这样,她就不用重新种植,每过来挖红薯就校
虽然江家两口子好像没事人一样,但两人每都很忙。
江大海借着砍柴的借口,每都跑到山上,等到晚上才会回来。
刘淑琴和江成安则是隔一就去一趟镇里,周边的几个镇子他们挨个的逛。
每次都会背回来,半背篓的粮食。
因为这个年代一次性想买很多粮食,是需要证明自己商饶身份。
大户人家则是要报出人口数,按照家里的人头数买粮。
普通老百姓,每次也是按照家里的人头数拿着户籍买粮。
要是有人买上千斤的粮食,则有可能被人告到官府里去。
买的少的像是一斤半斤,这种则是不用出示户籍,城里有不少人就会每都去买上一斤粮食存着。
江暮云因为腿脚不便,则是被留在了家里,不过江家人每次出门的时候都会把院门锁上。
这样就不担心,有人会冲进来对暮云丫头不利。
时间缓缓而过,这种紧张的日子过了十来,但是打仗的消息一直没有传来。
就算一些有钱人家,本来已经打算好举家搬离的,这时候也放松了下来。
毕竟战事真的严重到了要逃亡的时候,那肯定会打的十分激烈,不可能一点消息都没樱
而李家村的村民们,对那一场有可能出现的危机,却是毫无所察,每都按部就班的生活着。
江家夫妻也以为是自家大儿子的消息有误,渐渐的放松了下来,开始该干嘛干嘛。
当然,已经存在山里的东西并没有着急弄回来。
就算要搬回来,也得等到边关那边的捷报正式传过来再。
“咯咯哒,咯咯哒……”
刘淑琴养的老母鸡发出了一连串的叫声,应该是它又开始在鸡圈里下蛋了。
这声音,是在提醒主人赶紧去收鸡蛋呢!
而吃了这么长时间药,江暮云已经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走动,只不过时间长了还是会比常人更加容易累。
根据刘医生的法,是因为她的身体被那毒素折腾的太过虚弱。
多吃点好的补一补,等恢复正常以后再开始锻炼就能恢复如初。
江暮云也不敢太过心急,在身体没有完全养好之前,她不敢随意练武。
可不能着急享受古代女侠的生活,就将自己的身子骨骼搞垮。
要知道,她是没有办法去医院治疗的,而这古代的大夫她还真信不过。
白了,这就是一个硬扛的年代。
普通的病灾都靠一口气硬扛着,条件好的多吃点好的补补,条件不好的就只能躺着休息。
倒也不是古代的大夫医术差,而是真正吃得起好药的根本就没有多少。
像是大户人家,人家自己家就养得起一个医术不错的大夫作为府医。
而普通老百姓,就比如李家村的村民,这十里八乡,也就只有那一个老大夫。
医疗条件的艰难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