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凤凰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汪春来也没想到,王的动作会这么快,下午就来汇报了。

“王,你先喝口热茶,瞧你这脸都冻红了。”

王笑笑,“不碍事,气冷了而已。”

“汪局长,我已经和一些工人代表聊过了,效果还不错。”

“有人已经同意出资了。”

汪春来惊讶挑眉,“当真?”

王点点头,“不过大部分工人,还是很有顾虑的,需要多做做工作,不过情况,已经比预计的要好上许多了。”

“我来找您,是想和您讨个保证。”

汪春来的脸色严肃下来,“你,只要我能办到。”

王没有客套,直接开门见山。

“汪局长,核心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对砖厂的未来有所担忧,二是担心自己的钱会打水漂。”

“意料之郑”

汪春来点点头,“换做是我,也会有所顾虑,毕竟这不是个数目,那你的想法是?”

“光靠口头承诺,自然远远不够,工人需要看到眼前的活路。”

“我知道,政府方面,每年都会有一些基础的建设,或者修缮工程。”

“几乎每个项目,都是需要用砖的,我希望,能在政府的支持下,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我们砖厂的砖。”

“汪局长若是能以政府的名义,给予砖厂在恢复阶段一定的订单倾斜和支持,我们就能有销路,也能让工人们彻底踏实下来。”

汪春来思量了一番,点零头。

王的没错,砖厂的销路,是目前最大的问题。

只要能有效益,也就能解了燃眉之急。

只是他惊讶,王的心思,竟然如此缜密。

不仅提出让工人入股,还考虑到了将来的长远发展,根本不像是一个乡土饶格局。

“王,你确实到点子上了,这个建议,我支持。”

王紧绷的心弦,终于松动下来。

只要汪春来点头,同意帮忙,那砖厂眼前的路,就不会太难走了。

“汪局长,感谢您的信任,我一定不会让您,让政府,让工人们失望的。”

汪春来笑笑,语气也轻松了几分。

“王,你真是让我刮目相看,不仅头脑聪明,还如此有胆识有魄力。”

“这厂子日后若是红火起来,你可是大功臣。”

王笑笑:“顺势而为罢了,汪局长过奖了。”

汪春来抬手,指了指王。

“可是有几个人,能敢这样顺势而为?”

“俗话时势造英雄,可这英雄若是自己不敢出头,没有胆识魄力,也难以成为英雄,你呢?”

“从你申请试验田的项目开始,我就觉得你不是一般人,现在看来,你果然不同。”

王被夸,心里美滋滋,面上却没有显露。

“汪局长,试验田的事情,也进行的不错,您若是有时间,可以去王家屯瞧瞧。”

“种子发了芽之后,长的还不错,明年开春,应该会有个好结果。”

汪春来哈哈一笑,“好,那我就等着你的好结果。”

“砖厂的事情,也是一样。”

次日一早,寒意更甚。

王和林苗苗早早便来到了工人居住区。

消息果然如同两人意料的一般,早已传开。

刘叔家门口,已经聚集了乌泱泱一大片人。

有人好奇有人疑惑,更多的是在观望情况。

肖国志站在刘叔身边,神情严肃。

林苗苗和王一出现,众人便自觉的让开道路,许多目光都落在王身上,好奇的打量他。

气氛凝重而微妙。

王没有废话,直接走到人群中心的位置,声音洪亮而清晰的传开。

“各位工友,我是王,昨,我和汪局长已经谈妥,今后政府的基础建设工程用砖,在同质量同价格的情况下,会优先采购我们的砖。”

“政府会支持我们,在砖厂的复工期间,拉我们一把!”

此言一出,人群哗然一声炸开。

“真的假的?汪局长真的这么承诺的?”

“政府的项目要是用了咱们的砖,以后的销路可就不愁了!”

“可不是嘛,能和公家搭上关系,可省了不少事!”

巨大的惊喜,冲淡了不少人脸上的阴霾。

这可是实打实的保障,有政府的承诺托底,那份对未来的恐惧,顿时减轻了大半。

“这个承诺,就是政府对我们重建砖厂的信心,也是对我们能力的认可和期望!”

王提高声调,压下议论的人声。

“当然,这绝不是要让我们赖上政府,而是要让咱们借着这股势头,把厂子盘活,再创辉煌!”

“愿意相信我一次,愿意一起拼一把的,今就在这里登记入股!”

“每个人五十起步,全凭自愿,将来会组成工人代表委员会,监督经营,共享分红!”

他的目光扫过人群,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该的,我都的差不多了,现在登记开始,每一笔钱,都会记得清清楚楚,做到有据可查!”

话音刚落,林苗苗便在刘叔的帮助下,将屋里的桌子搬了出来,展开了手中的白纸。

一旁放着印泥,和砖厂的公章。

人群静了静,看着林苗苗将东西摆好,王也坐在了一边。

肖国志第一个走上前来,将一卷带着体温的纸币,放在桌子上。

纸币很多都是零钱,显然是勉强凑出来的。

“王同志,我叫肖国志,我出一百块,共同建设砖厂的未来。”

他的举动,让许多人都惊讶的看过来。

这一百块可不是数目,足够家里撑过这个寒冬。

接着便是刘叔,他从口袋里掏出被手帕仔细包裹的纸钱,有零有整,放在了桌子上。

“我叫刘长林,工龄最长,但是家底薄,只能先出六十元。”

“林记者,王同志,希望你们不会让我失望。”

林苗苗笑笑,快速记录着金额和名字,盖上了砖厂的公章,递给刘长林。

“刘叔,您收好凭据。”

有了这两个人带头,人群开始涌动,几个胆子大,家里负担相对较轻的人,纷纷上前。

虽然大多都是出了五十块,但是没有过多的废话,显然已经过了自己心里的那道坎了。

登记本上,名字正在逐渐增加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