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凤凰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凤凰小说网 > 历史 > 朱元璋:咱大孙有帝王之姿 > 第210章 班一天没上,打一顿没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0章 班一天没上,打一顿没少

解缙被打了板子,回去后,这次他就学聪明了,直接告了假,在家休养。

第二,凌汉果然去翰林院逮他,没在,没有假装工作。

这才满意。

但是呢,这个解缙偏偏就不安分,你你屁股前后打了好几次,你就好好休养不行吗?

不行,他是在家休养,实际上,却一到晚,去一些文官家里登门拜访。

简单就是……拉关系!

这官场给他混明白了,他觉得就得和各种官员搞好关系。

何况他还顶着一个第一才子之名。

他认为,他现在是文官里面最受朱雄英器重的,原来的老朱也器重他。

不久的将来必然是一飞冲。

所以,他要开始网罗关系,做到和大家都处好,然后等自己越来越高了,大家都会支持他。

起码凌汉要再弹劾他,帮他话的也多啊?

结果,这两他就跑了七八个文官的家。

这太频繁了,给人一种感觉,他要结党营私……

毕竟官员们平日里私下交往,那都比较低调。

这货倒是好,不仅不低调,还张扬得很。

他认为,这么做就是告诉大家,他人缘好……

可凌汉这个大明集团的纪律委员看到了,怎么样?

本来对解缙形象就不好,你这屁股还没好呢,倒是不挂羊头卖狗肉,跑去整搞关系,要结党营私啊?

于是乎,第三早朝,又给解缙弹劾了。

解缙被叫上朝堂那一刻都懵了,看着攻击力十足的凌汉凌御史,解缙:

“凌御史,下官没有带着伤病去坐堂装工作吧?又弹劾我什么?”

“你结党营私……”凌汉瞪眼怒喝。

解缙张口结舌,开始解释。

不过他这一通解释,也抵不过确实两内跑了许多官员的家……

这是大忌啊,你明面上这么玩?

不知道最近查的严?

朱雄英也挺无语的……

他让凌汉盯着解缙,是要揪出他的大问题,好把这个烫手山芋给处理了。

结果这凌汉也是一根筋,啥问题都盯着,一些问题也拿出来。

而且都了,朱雄英还不能不处理……

可是这种事儿,是结党营私,那显然又够不上,最多就是惩罚教育……

教育就不必了,惩罚吧,老规矩,三十大板……

解缙都懵了,不是,这翰林院侍讲学士当的……啥工作没干,净挨打了?

从第一看到朱雄英就挨打,一活儿没干,就隔两打一次……

关键解缙还觉得,太孙都不训斥他,只是打一下……对自己还蛮好咧,舍不得骂自己呢……

于是乎,就心甘情愿的被拖出去挨打。

百官也觉得朱雄英对解缙的态度颇显暧昧。

不管他有啥问题,太孙都不啥,只是打板子解决。

这么看,太孙对解缙,挺好的吧?

武勋里,常升就摸了摸下巴,心想:

“这个解缙…的屁股,跟我的屁股有的一拼……看来也是个先挨板子圣体……”

这种体质,在大明还有两个,一个是常升,一个是朱樉!

朱雄英看着解缙离开,就看向下方所有人,:

“尔等,也当引以为戒!”

百官纷纷称是,随即退朝。

朱雄英回到了东宫,这些监国,才知道就算大明在他的改革下,政策优化许多,但这当家还是不容易。

很多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有老朱在,或者有朱雄英在,这些政策都可以强硬的推行下去,大家必须好好执行,自然是利好。

可若是不完善政策,等到后面,出了一个相对弱势一点的帝王,恐怕就压不住政策,继而出现问题。

比如严苛治官,官员都敢找办法反抗。

若不是朱雄英不好糊弄,这条政策还真难施校

还有就是官员待遇一体化,也必须强硬监察才能执校

到底,官员们容易形成自己的势力,来对抗皇帝。

明初的时候,李善长、胡惟庸这两个,就是结党营私,威胁皇权的典型。

到了后面,土木堡之变后,文官势大,内阁大臣和丞相没区别,势力威胁皇权。

再往后,殉当道,同样是借皇权而行事。

朱元璋收拾李善长和胡惟庸,废除丞相制度,就是避免权臣当道,底下人威胁皇权。

他甚至也担心外戚干政、担心宦官握权、担心文官势大、担心武勋抱团。

所以,他不仅废除丞相制度,还不准外戚当官,不准太监有文化能写字,把太监当狗,等等。

可以,老朱虽然是泥腿子出身,眼光狭隘。

但也正是因为他眼光狭隘,担心的事儿多,定下的一些规矩,也就确实能避免一些事儿。

比如外戚干政,明朝基本上就没有这个情况。

还有对武勋的打压,基本上后面武勋都没有再辉煌过。

可偏偏,他定下太监不能有文化,不能写字这点,后面的皇帝没当回事。

后面朱棣当了皇帝,他为了工作方便,觉得太监在身边伺候,不认识字怎么行?

于是乎就默认太监学习认字儿。

可太监要是有文化能认字儿,还帮着皇帝传达一些信息,写一些东西,这权力地位,不就慢慢有了?

以前就是伺候皇帝生活,像狗一样。

现在就能帮着写圣旨,写条子,甚至帮忙看奏折,批条子,这哪儿是太监?这是皇帝的秘书啊!

所以后面,太监渐渐能对奏折批红,也就是决定政策,甚至官员有折子给皇帝,还得看太监脸色。

于是乎,太监就掌权了,比丞相还牛逼。

另外就是,朱元璋为了不让文官势大,避免丞相出现,才废了丞相制度。

结果后来又出了个内阁,内阁大臣权力也越来越大,等于换了称呼的丞相。

后面就导致了文官势大,宦官专权,互相斗的场面。

所以,老朱的一些决策是对的,只是方法太极端。

比如处理朝政的丞相,虽然没了,也不能啥事儿皇帝一个人扛啊?

朱就弄出了一个十二人秘书团,一月一考核,一月淘汰一饶制度。

秘书团十二个人负责丞相的议事权,而且还是轮换的,大家只能干活,不能决策,没有权势,就不怕势大。

这个问题,朱雄英不担心。

所以太监这事儿,他也要想办法,绝对避免他们不能学习文化,不能认字儿。

文官的问题,他也有解决之法,那就是考公考编。

一个丞相,能被十二个无权无势只能议事的工具人代替。

那一些官位,同样可以通过考公的方式,让人来做。

如此一来,文官想做大?想结党营私?

稍微有问题,就给你换下去了。

文华殿里,朱雄英把一套一套的想法和计划,梳理的清清楚楚。

就站起来,一甩袖子,背着手,牛逼哄哄的:

“大明有孤,必开千古盛世!”

只是这话才完,盛庸就急匆匆进来:

“殿下,开国公……”

朱雄英眼睛一瞪:“他又怎么了?不是才退朝一会儿?抽空又去嫖了?”

盛庸:“这次没嫖……他……他退朝路上,看到了解缙,解缙被一群文人士子围着,这些读书人看到解缙被打了板子。

于是乎又开始污蔑太孙……开国公听了上去把这些文人士子都揍了……把解缙也打的鼻青脸肿……”

朱雄英一愣:“打那些文人士子孤理解,打解缙干嘛?解缙也污蔑孤了?”

盛庸:“解缙没有,但他也没多解释,开国公就把他一起打了,还:顺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