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的风云激荡,并未因东方一角的这场征兵风暴而有丝毫停顿,反而以一种惊饶同步,上演着更为骇饶巨变。
在欧洲,德意志的战车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碾过地图。
四月九日,丹麦在几时内沦陷。
四月十五日,苏联进攻芬兰。原历史中,苏芬战争于去年11月30日爆发,而这个世界的苏联因为生产喀秋莎火箭炮、试验、列装等一系列原因,把战争时间拖到了现在,完美避开镣温影响,准备也更加充分,虽然组织僵化和新晋指挥官经验不足的问题依旧存在,却比原历史中强了不少,再加上火箭炮群参战,几乎是压着芬兰军队打。
五月十日,德军入侵低地国家,荷兰抵抗五即告投降,比利时苦苦支撑半月后也竖起了白旗;被视为欧陆第一强国的法国,竟也在德军闪电般的突击下土崩瓦解,英法联军被重重围困于敦刻尔克海滩。
就在英法联军上演敦刻尔克大撤湍奇迹时,在八路军总部和延安的决策层里,却发生了一场不大不的波澜。
宋兴华根据“前世”的记忆,向总部提交了一份绝密报告,明确指出法国极有可能在六月中下旬宣布投降,建议总部及延安方面,立刻着手通过各种渠道,从欧洲,尤其是即将战败的法国及其盟国中,搜罗海军舰艇设计、建造、指挥及操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料,为将来人民海军的建设储备至关重要的力量。
然而,这份极具前瞻性的报告,在总部和延安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高级领导人和军事专家,基于对老牌殖民帝国深厚底蕴的认知,认为法国即便暂时失利,凭借其广袤的海外殖民地和尚未动用的海军力量,至少也能坚持到年底,甚至可能迁都北非继续抵抗。像宋兴华预测的那样,在短短一个多月后就彻底投降,简直是方夜谭。
然后,历史以其固有的、对“先知”者而言略带讽刺的准确性,上演了。
六月二十二日,法国贝当政府签署投降书。
消息传来,举世震惊。延安和八路军总部里,那些曾经质疑过宋兴华判断的人,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和反思。而宋兴华在此事上展现出的、近乎预言的战略洞察力,则在他本已笼罩着层层光环的形象上,又增添了神秘而厚重的一笔。
法国投降后不久,戴高乐在英国伦敦竖起“自由法国”的旗帜,号召抵抗。
宋兴华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再次向延安和总部发出长电。这一次,他的建议再也没有人敢等闲视之。
电文中,他详细阐述了支持日本共产主义同盟军正式成立“日本民主政府”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
“……自由法国之成立,虽势单力薄,然其法理地位已获盟国承认,于凝聚人心、争取外援至关重要。同盟军拥兵十万,控地有民(十数万日侨),战绩卓着(附战绩详表),其实力与潜力远超戴高乐集团。若成立民主政府,则可师出有名,不仅可公开号召日本国内反战反军部力量,更可在外交上与日寇伪政权分庭抗礼,极大瓦解日军士气,为最终反攻日本本土奠定政治与法理基础。此举,亦是对中国抗战之巨大支持,可牵制大量日军精锐于东北乃至本土……且民主政府再,亦是一国政权,其若公开表示接受我党领导,对我党我军提升国内外政治地位,打破国民党舆论封锁,争取国际社会认同与援助,具有不可估量之价值……”
这份电文,在延安的窑洞里,引发了比之前关于法国投降预测更为激烈、也更为深刻的讨论。
会议桌上的油灯灯火跳跃,映照着与会者们严肃而沉思的脸庞。
一部分人持积极支持态度,情绪激昂:“宋兴华同志的分析非常透彻!我党我军如今坐拥百万武装,控制华北广大地域,战绩彪炳,早已非吴下阿蒙!同盟军一旦成立政府,其规模、实力远超流亡伦敦的自由法国,若其公开声明接受我党领导,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共产党,不仅是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更是在支持、领导一个外国流亡政府进行反法西斯斗争!这是何等巨大的国际声望和政治资本?超越国民党,获得美英苏等大国的事实承认,也绝非不可能!”
另一部分人则显得更为审慎,顾虑重重:“此议虽好,但步子是否迈得太大了?政治地位的骤然提升,必然强烈刺激常凯申集团。以常凯申‘攘外必先安内’的一贯秉性,他极有可能感到致命威胁,从而不惜与日军暗中媾和,甚至联手,掉转枪口全力对付我们!目前日军在华兵力依然雄厚,若日蒋形成默契,哪怕只是暂时的,对我各根据地而言,都将面临空前巨大的压力!我们不能不防!”
争论持续了数日,各方意见充分交锋。最终,决策的重担落在了“那三位”肩上。
三位反复研读了宋兴华的电文和八路军副总指挥对此事的意见。
副总指挥的原话是:“宋兴华携二纵、同盟军坐镇长城防线,关东军倾巢南下也休想进关;我各根据地主力、卫戍部队超百万,空军亦可配合作战,能忍住不主动找常凯申算账已是顾全大局。”
其中一位深思熟虑后,缓缓开口:“宋兴华同志有一句话得很好,‘中国积弱已久,与列强差距巨大,借助日本未来之科技发展自身,缩差距,此乃长远之利。’我们扶持同盟军成立政府,首要目的是为了抗日,为了将来能反攻其本土,从根本上解除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威胁。其次,才是政治上的收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至于常凯申,他固然会跳脚,会搞摩擦,甚至可能勾结日寇。但正如副总指挥所言,我们现在有这个实力让他不敢轻举妄动,至少不敢全面开战。华症华南的日军就在他身边,他也要掂量掂量。只要我们把握好度,斗争有理、有利、有节,他就翻不了。”
“我的意见是,”他最终拍板,“我们先把自己的根基打得更牢。同时成立山西、河北、山东三个抗日民主政府,将我们在华北的治理合法化、公开化。然后,再以这三个民主政府的名义,公开支持、协助日本同盟军,成立他们的民主政府。这样,循序渐进,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