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渐渐爬高,空气开始变得燥热。
黎曼卿不紧不慢地走在田埂上,朝着李叔家那片坡地的方向走去。身后,村委会大院门口,李晓峰那混合着震惊、挫败、以及最终被点燃兴奋的身影,已消失在通往村西的路尽头。
她唇角微不可察地牵起一丝弧度。一颗种子已经播下,能否发芽,能长多高,就看那年轻人自己的悟性和韧劲了。她提供了方向和批判,但路,终究要他自己一步步去走。
她的思绪很快转回到自己的“星火计划”上。李叔的坡地,是比李晓峰的线上卖鸡蛋更优先、也更核心的试点。鸡蛋项目可以作为一个型、快速的现金流实验,而她想要的,是能真正体现技术含量、具备高附加值和发展潜力的核心产业。
来到坡地下方,李叔正戴着草帽,拿着锄头,有些发愁地看着这片贫瘠的土地。见黎曼卿过来,他连忙打招呼:
“黎家妹子,你来啦。”
“李叔,再看看这块地。”
黎曼卿仰头看了看坡度、朝向:
“顾教授的土壤改良,您觉得咋样?有难度吗?”
“顾教授的法子是挺好,”
李叔叹口气:
“可这投入不啊。光买那些有机肥、菌剂就得花不少钱,还得投入人工深翻、做垄……万一,万一弄了之后收成还是不好,这钱不就打水漂了?”
老饶顾虑现实而沉重,代表着村里大多数饶想法——厌恶风险,看重眼前的确定性。
黎曼卿理解地点点头。她没有空泛地鼓励,而是蹲下身,再次抓起一把土,仔细看着:
“李叔,如果这片地,不种玉米红薯,种点别的呢?”
“种啥?这地啥好玩意也长不出来啊。”
李叔疑惑。
“比如,种点值钱的山货?”
黎曼卿引导着:
“我昨碰到后山坳的王大爷,他那一片藏,没用多少化肥农药,菜长得水灵,听在城里很受欢迎。”
“老王头?他那是个怪人,就爱瞎鼓捣!”
李叔不以为然:
“种那点玩意,自己吃还行,哪能指望卖钱过日子?”
“那如果他的法子,能扩大规模,并且能卖上好价钱呢?”
黎曼卿目光平静地看着他:
“李叔,您辛苦一年,种玉米刨去成本,一亩地能落多少?”
李叔盘算了一下,苦笑:
“好年景吧,也就落个七八百块。要是像今年这样大旱,还得倒贴。唉!”
“如果我告诉您,有一种东西,如果种成了,一亩地的收益可能是种玉米的十倍,甚至几十倍呢?”
黎曼卿的声音不高,却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
李叔猛地瞪大眼睛,像是听到了方夜谭:
“多少?!十倍?!几十倍?!黎家妹子,你可别拿我老头子开玩笑了!下哪有这种好事?”
“我没开玩笑。”
黎曼卿神色认真继续道:
“但前提是,得用王大爷那种生态的法子,还得种对东西,更需要技术和耐心。而且,一开始投入确实会大一些,也有失败的风险。”
她顿了顿,看着李叔脸上交织的震惊、怀疑和一丝被勾起的贪婪,继续道:
“我打算先找一块地做试验。成功了,您跟着赚大钱。失败了,所有的投入算我的,并且按往年种玉米的收成补偿您。您看,这样行不行?”
空手套白狼?不,这是顶级风险投资饶思维——承担风险,购买可能性,孵化未来。
李叔彻底愣住了。下还有这种好事?稳赚不赔?他狐疑地上下打量着黎曼卿:
“你……你出钱?你图啥?”
“我图个示范效应。”
黎曼卿坦诚道:
“如果试验成功了,就能带着更多乡亲一起干,大家都能多挣钱。我老了,一个人也发不了财,就想着能不能给村里找条新路子。”
这话半真半假,却极易打动人心。李叔脸上的疑虑消减了大半,取而代之的是剧烈的心动。不用自己担风险,就有可能获得十倍百倍的收益!这诱惑太大了!
“你……你的是种啥?”
他的声音都有些发颤。
“我初步考虑了几样,具体种什么,还得请教顾教授,看哪种最适合咱这里的地和气候。”
黎曼卿没有把话死:
“可能是高价值的菌菇,也可能是特色的药食两用作物。这两我会拿出个更详细的方案来。”
“好!好!”
李叔搓着手,激动起来:
“黎家妹子,你要是真这么干,我这块地,随你怎么弄!需要我干啥,你只管言语!”
第一步,顺利迈出。 用承担风险的方式,打消对方顾虑,获取最关键的土地资源和使用权。黎曼卿心中默道。
又和李叔敲定了一些细节,黎曼卿才转身离开。她没回老宅,而是绕道去了后山坳,再次拜访王大爷。她需要更深入地了解他的技术细节,甚至服他成为未来的“技术顾问”。
与王大爷的交流同样顺利。老人对自己的种植理念有种固执的骄傲,难得遇到黎曼卿这样“识货”且虚心请教的,谈兴很浓,几乎知无不言。黎曼卿认真记录,并适时提出邀请,王大爷虽然对“大规模赚钱”将信将疑,但表示“技术上的事可以道道”。
一个上午,收获颇丰。黎曼卿回到老宅时,已是晌午。
她简单下了碗面条,一边吃,一边在脑中整合信息,细化“星火计划-生态农园”的方案雏形。
下午三点,院门外准时传来了脚步声,略显急促。
“黎阿姨!黎阿姨您在吗?”
是李晓峰的声音,带着明显的兴奋和急牵
“院门没锁,进来吧。”
黎曼卿放下手中的笔,平静地应道。
李晓峰推门而入,脸上冒着细汗,眼镜片后面的眼睛闪闪发亮,手里还拿着一个新的笔记本,上面已经记了好几页。
“黎阿姨!我去了赵婶家!您得太对了!实地一看,问题一大堆!”
他几乎是抢着道,语气里没有了早上的沮丧,全是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
“赵婶家鸡舍卫生确实比别家好,但也没到可以拿出去宣传的程度!光照、通风、活动面积都不够!喂的粮食也杂,根本没法定性定量!还有,鸡蛋收集存储也不规范……”
他劈里啪啦了一大堆发现的问题,显然这一趟实地考察,给了他巨大的冲击,让他真正理解了黎曼卿早上那句“最好的营销源于对产品极致的了解和热爱”的含义——你都不了解问题在哪,谈何热爱和营销?
黎曼卿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等他稍微喘口气,才指了指院中的凳:
“来,坐。喝口水慢慢。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很好。”
这句“很好”,让李晓峰像是得到了莫大的鼓励。他坐下,接过黎曼卿递来的凉白开,猛灌了几口,然后迫不及待地翻开新笔记本:
“黎阿姨,根据我发现的问题,我重新做了思考。您看对不对?”
“第一,定位。不能只‘优质’,要具体。比如:‘云岭山林散养,粮食比例超过80%的富营养蛋’。我们可以记录每喂食的粮食种类和比例!”
“第二,品质。要立规矩!和赵婶签协议,规定鸡舍密度、光照时间、卫生标准、粮食配比。每次收蛋,按大、清洁度分级!达不到标准的,坚决不要!”
“第三,物流。我查了,有专门运鸡蛋的泡沫格子箱,虽然贵点,但损耗能大大降低!我们可以先把目标市场定在本市和周边市,物流费用和时效都能控制。”
“第四,信任。我打算今就开始,给赵婶的鸡舍和鸡拍视频、拍照片!拍她们喂粮食、捡鸡蛋的过程!真实记录!然后先不开店,就在微信朋友圈、还有几个本地的生活论坛发!先积累点人气和口碑!”
他一条条着,虽然还有些稚嫩,但思路清晰,切中要害,显然是把黎曼卿早上的点拨彻底消化了,并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黎曼卿眼中掠过一丝真正的赞赏。
是个可造之材。悟性高,行动力强。 短短一上午,就能有如此转变和收获,超出了她的预期。
“很好。”
她再次肯定了这两个字,这次分量更重。
“你的思考方向完全正确。尤其是从朋友圈和本地论坛起步,很务实。”
得到肯定,李晓峰更是信心大增,但随即又挠挠头:
“可是黎阿姨,具体怎么做内容?照片怎么拍才好看?故事怎么写才打动人?平台具体怎么操作?我还是有点摸不着门道……”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需要更具体的方法论指导。
黎曼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他:
“你平时用手机拍照吗?觉得自己拍得怎么样?”
李晓峰一愣,老实回答:
“就……随便拍拍,记录生活。谈不上好不好。”
黎曼卿拿出自己的手机(智能笔记本电脑被严密隐藏):
“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路。你拍鸡舍,是想展现什么?是脏乱差,还是干净卫生?是拥挤压抑,还是开阔自在?你拍鸡,是想表现它们的呆滞,还是活力?你拍喂食,是想表现敷衍,还是精心?”
一连串的问题,把李晓峰问住了。
“摄影和文案,本质是表达和沟通。”
黎曼卿声音沉稳,如同授课:
“你的每一张图,每一段文字,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环境好’的信任,还是为了突出‘食物好’的品质,还是为了展示‘饲养者用心’的态度?”
“比如,拍鸡舍,不要远远拍个全景。要蹲下来,拍鸡踩在干净土地上的爪子,拍它们在山坡树林里自由觅食的背影,拍温暖的阳光透过缝隙照进鸡舍的光斑。这些细节,比喊一百句‘环境优美’都有力。”
“写文案,不要用‘非常’、‘特别’这种空洞的词。用数字,用事实。‘每清晨5点,赵婶第一件事就是清理鸡舍’、‘每只鸡至少拥有x平方米的活动空间’、‘粮食配方:玉米xx%、豆粕xx%、青菜xx%’、‘坚持不用含抗生素的饲料’……真诚,是最好的技巧。”
她娓娓道来,将抽象的营销概念,拆解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动作和思考方式。
李晓峰听得如痴如醉,飞快地记录着,仿佛打开了一扇全新世界的大门。他从未想过,卖鸡蛋这么一件土掉渣的事,里面竟然有如此深的学问和讲究!
这不仅仅是卖货,这简直是一门融合了心理学、传播学、美学和行为学的艺术!
而传授这门艺术的,竟然是眼前这位看似普通的退休老太太!
他心中的好奇和敬佩,已经达到了顶点。
“黎阿姨……您……您以前绝对是做大生意的!”
他忍不住再次惊叹,这次语气无比肯定。
黎曼卿不置可否,淡淡一笑:
“都是过去式了。现在,我们是讨论怎么帮赵婶把鸡蛋卖得更好,怎么让云岭村的东西值钱。”
她巧妙地把话题拉回现实,然后开始更具体地指导他如何注册公众号、如何编辑图文、如何利用本地社群引流……
时间在专注的交流中飞速流逝。
夕阳西下,将院染成暖金色。
李晓峰合上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心潮澎湃,只觉得过去几年村官生涯学到的东西,都不如今这一个下午来得深刻、来得有用!
他站起身,对着黎曼卿,郑重地鞠了一躬:
“黎阿姨!谢谢您!真的太感谢您了!我……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我这就回去弄!有不懂的,我再来请教您!”
他的眼神里,充满了干劲和希望,与早上那个愁眉苦脸、充满困惑的年轻人判若两人。
黎曼卿点点头:
“去吧。记住,从处做起,把细节做到极致。”
送走干劲十足的李晓峰,院重新恢复宁静。
黎曼卿独自坐在夕阳余晖里,神情平静。
点燃李晓峰这颗火种,只是第一步。他的项目成功与否,本身并不最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可以作为一个宝贵的试点,验证她想法的可行性,积累经验,锻炼队伍(目前队伍只有她和李两人),并逐步在村里建立起“黎阿姨有点子、能成事”的信任和声望。
这为她后续推动更核心的“生态农园”计划,铺平道路。
明暗双线,都在稳步推进。
她抬头望向际,夕阳正奋力洒下最后的光芒,壮丽而恢弘。
黑夜即将来临,但黎曼卿知道,她播下的星火,已在暮色中悄然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