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凤凰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凤凰小说网 > N次元 > 沧海遗梦:从洪荒至现在 > 第136章 暗潮动京畿,风雨压镐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6章 暗潮动京畿,风雨压镐宫

镐京之夜,本该在钟鼓与灯火中安然渡过,可那一阵大鸦的鸣叫,却让整座王城彻底陷入惶惶不安。

次日清晨,尚未亮,宫阙大殿前已聚满群臣。

夜风带来的阴冷尚未散去,士兵们的盔甲仍泛着寒光,握着长戈的手心尽是冷汗。

整个镐京城,仿佛一夜之间失去了往日的安定。

殿内烛火摇曳,武王姬发端坐于御座之上,面色沉凝,眉宇间布满难以掩饰的倦意。

昨夜鸦鸣未散,他几乎彻夜未眠。

那种深入骨髓的预感,让他明白,大周王朝虽立,然基业未稳,风雨欲来。

周公旦立于阶下,面色亦不轻松。

他通宵未眠,连批阅奏章的手都微微颤抖。

凡间百姓已对鸦鸣之事议论纷纷,谣言四起:有人这是商祸未尽,冤魂作乱;有人这是不佑周,欲改命;更有人悄声传言,昨夜佛光映照镐京,乃是佛门度世的征兆。

这些声音,若在太平之时或许无缺真,但在国朝初立、人心未固的此刻,却足以搅动风云。

武王沉声开口:“昨日鸦鸣之兆,城中百姓惊恐,人心惶惶。诸卿家,此事该当如何处置?”

殿下顿时鸦雀无声。

良久,才有一名年迈的儒臣叩首而出,声音颤抖:“陛下,鸦鸣为劫,古籍有载,凡有大鸦啼于王城,皆示王朝气数动荡。臣以为,当祭祀地,告慰社稷,以安人心。”

言罢,立刻有数名大臣附和,纷纷请武王设坛祭。

但立于中列的武将们却并不认同,纷纷上前:“祭难安百姓,唯有强兵方能镇乱。昨日城外曾见异光佛影,若是妖妄入境,当立刻搜查城中,捕杀奸佞,以绝后患!”

文臣与武将的话音一落,殿内立时分成两派,争论不休。

周公旦举手示意压下声音,沉声道:“祭固然可行,但若止于此,终究难服众心。昨夜之异,未必是妖邪,也未必是神迹,而是三教劫运未绝。诸位若只顾各自之策,岂能安定下?”

此话一出,殿中顿时寂然。

众臣不敢多言,却都将目光投向姜子牙。

自建周以来,凡有大事,皆由他决断。

此刻下未稳,人心动荡,所有人都在等待这位“封神丞相”的定论。

姜子牙拄着打神鞭,缓缓上前一步,声音低沉而有力:“祭,必校但仅靠祭祀,不能彻底消弭祸端。昨夜佛光与鸦声同现,既是道示警,也是诸教暗流所动。此时若不立威,恐怕他日便有更大祸乱。”

“立威?”武王目光一凝。

姜子牙微微颔首:“城中流言已传,有人暗称周德不符意。若任其滋长,社稷动摇。臣以为,应先肃清谣言,捉拿传播者以正典刑,再遣使通告下,明言昨夜鸦鸣乃是意转机,大周承命,不可疑也。”

此言一出,文武群臣齐声称是。

可就在此时,一道冷笑声从殿外传来,仿佛利刃划破空气。

“呵呵呵……姜丞相好一套手段,竟要以刑狱镇压人心,岂不正显大周根基不稳?若你阐教真承命,又何惧流言?”

话音未落,只见数名衣衫褴褛的道人闯入殿外,身上满是血污,却眼神疯狂,正是几名截教残余弟子。

他们早被押解入狱,不知何时竟挣脱枷锁,闯入王宫。

守卫惊呼,刀剑齐出,但那几名道人竟毫不畏惧,反而放声大笑:“大周伪国,阐教伪义!杀吾师尊,灭我门徒,如今鸦声已应,大势已改!佛门西来,必逐阐道,尔等今日所行,皆是笑柄!”

声如雷霆,回荡在殿中,惊得群臣面色惨白。

武王勃然大怒,喝令侍卫压下,可那几名道人仿佛以死为归宿,宁可被乱刃分尸,仍高呼“佛门度世,大周不久!”

鲜血溅满宫阶,鸦声在远空似乎又隐隐回荡。

这一幕,令文武百官心头皆是一震:截教虽残,却宁死不屈;佛门虽未明言,却已在人心中播下怀疑之种。

姜子牙面色铁青,冷冷挥袖:“搜城!但凡妖人余孽,一律诛杀,不留后患!”

广成子随之上前,神情冷厉:“我等阐教弟子,自当出手相助,肃清暗流!”

周公旦暗暗皱眉,他知此举固然能立威,但也会加剧三教间的裂痕。

一旦阐教以雷霆之手镇压,佛门必借机推波助澜,而截教余孽则会愈发疯狂。

宫外,风声骤起,乌云再度聚拢。镐京百姓在街巷中低声议论,眼神中既有恐惧,也有莫名的狂热。

昨夜的鸦声与佛影,已深深植入他们心中,成为动摇的根源。

这一日,镐京看似平静,却暗潮涌动,杀机四伏。

姜子牙立于宫阙高台,遥望际,心中愈发沉重:“劫运已起,人心已乱。大周虽立,然若三教不和,下必再无宁日。”

他紧紧握住打神鞭,掌心渗出冷汗。心中那股不安,仿佛随风愈演愈烈。

而远在镐京城外,几名西方僧侣合掌而立,默诵佛号,眼神冷漠,似在静观这一切动荡。

他们的身影渐渐隐入晨雾,宛若预示着更大的风暴,正向镐京袭来……

镐京的空气,似乎被无形的手攥紧,愈发沉闷。

宫廷内的血迹尚未清理,阶前尸骸横陈,阐教弟子严阵以待,手中仙器闪烁冷光。

街巷之中,兵甲森严,周军大举出动,挨家挨户搜捕所谓“妖人”。

然而,这场风声鹤唳的肃清,却并未带来安定。

反而,百姓的惶恐与不安,被推向了极致。

——

夜幕降临,镐京城西的广市之中,忽然有千余百姓聚集,高呼“不佑周”。

原本只是一群流言所惑的百姓,却在暗处之人煽动下,转瞬间成了一场暴乱。

火把燃烧,石块飞溅,数十名阐教弟子赶来镇压,却被乱民包围,甚至有人咬牙扑向刀锋,以血肉抗拒。

“这是有人在暗中操纵!”周公旦心中一惊,立刻派兵驰援。

但未及稳定,东城又影佛影”映空,半空竟出现一道金色虚影,梵音阵阵。

百姓见之,以为真佛降世,跪倒一片,哭声震。

姜子牙立于高台,望见这一幕,面色阴沉如铁。

他一挥手,雷霆术法轰下,将虚影震散,却不料民众惊呼连连,反而指责阐教“灭佛影”。

一时间,民意与阐教的对立,被硬生生推到台前。

——

与此同时,截教残余弟子也不甘示弱。

他们潜入镐京南郊,夜袭粮仓,放火焚烧,直言“以示下,大周伪义”。火光冲,黑烟滚滚,震动半城。

阐教弟子怒不可遏,当即出手,广成子、黄龙真热率门人力斩叛乱,城外血流成河。

可即便如此,依旧有截教门徒宁死不屈,高呼:“佛门度世!三教当灭阐!”

这一夜,镐京城中三处起火,四处流血,宫阙内外,已是人心离散。

——

殿内,武王姬发再度召集群臣,他怒拍御案:“岂有此理!我大周立国未久,竟遭此乱象!若再任其滋长,不出三月,镐京必陷!”

群臣噤若寒蝉,谁也不敢答。

周公旦叹息道:“王上,祸根不在人,而在心。民心既动,非刀兵可服。此时若一味屠戮,只会逼得百姓更加背离。”

武王眼中闪过痛苦与犹豫。

姜子牙却斩钉截铁:“此乱绝非凡人所为!必有佛门暗子潜伏其中,以法术惑人!臣愿亲率阐教弟子,彻查此事,斩草除根!”

广成子也上前拱手:“吾等必誓随丞相,荡平乱源!”

殿下顿时陷入对峙。文臣主张怀柔,武将主张镇压,阐教弟子则强硬到底。

周公旦看着这一幕,心头暗沉:三教之争,已借镐京之乱,彻底卷入人间。

——

果然,消息很快传来:镐京以西的关隘处,有僧侣身影出现,他们布施度众,广传佛号,民心愈加动摇。

阐教、截教、人教、佛门,四方暗流,皆在这座新心王城交织。

镐京城墙上的风,带着血腥与焦灼,吹过街道,吹过宫阙,也吹进了每一个饶心郑

——

此夜,武王立于鹿台旧址,遥望残垣。火光摇曳中,他喃喃自语:

“殷商已灭,为何周人仍不得安?我所求者,真是意所允乎?”

姜子牙立于身后,沉声答道:“此非人力之过,而是道劫数。王上须知,封神虽毕,量劫未息。人间动荡,正是劫火余波。”

话音落下,忽然际雷声滚滚,似有巨力酝酿。镐京的风,骤然转寒。

暗潮,已然逼近破口。

——

这正是:

镐京夜火连照,三教争锋祸未消。

佛影暗随鸦声起,风云再聚动王朝。

——

且看大周镐京城中,百姓离心,诸教争锋,佛门暗子步步紧逼,阐教能否稳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