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夏将最后一株星脉香樟幼苗栽进遗忘星的土壤时,腕表的星图投影恰好与地面的根系纹路重合。这些在十七颗星球上同步生长的植物,根系在地下连成了跨越光年的网络,实时共享着生态数据。“队长,联邦农业署传来消息,他们想用星尘草改良火星土壤。”阿哲举着全息板跑来,上面的火星三维图上,星尘草的模拟生长区已覆盖了三分之一的荒漠。
林夏的目光落在火星极地的一个标记上——那是祖父林深在日志里标注的“冰下湖”,他预言这里藏着能唤醒火星生命的“种子”。二十年前,殖民局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如今星尘草的探测数据显示,冰下湖的水质竟与幽谷的溪水有着相似的矿物成分。“准备好火星考察队,”林夏拍了拍阿哲的肩膀,“该去兑现另一个约定了。”
周星正在调试新研发的“星壤分析仪”,仪器的探头插入土壤的瞬间,屏幕上立刻跳出一串基因序联—与“守望者1号”香樟的初始序列只有两处碱基差异。“这是共生进化!”少年的声音带着兴奋,“星脉香樟在适应每个星球的土壤时,都会保留核心基因,就像在给我们留路标。”分析仪的全息投影里,十七颗星球的香樟基因树缓缓展开,根部都连接着幽谷的坐标,像条认祖归宗的血脉。
遗忘星的首个生态镇建成那,移民们用星尘草编织了巨大的星轨挂毯,覆盖在镇中心的穹顶。挂毯的中心,用铜丝镶嵌着七名研究员的名字,每个名字旁都缀着片香樟叶形状的蓝宝石——这些宝石来自当年的采矿废料,经星尘草净化后,竟折射出柔和的蓝光。“曾曾爷爷,废物只是放错地方的宝藏。”周星的妹妹周月指着宝石,“就像这些星星,只是被遗忘的光。”
火星考察队出发前,林夏在生态档案馆的暗格里发现了个铁皮海里面是祖父团队研制的第一代“星壤改良剂”,标签上的日期显示,这比联邦记录的最早研发时间早了八年。更令人震惊的是盒底的火星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的冰下湖位置,与现代探测器发现的完全一致。“他们早就为火星准备好了钥匙。”林夏将改良剂的配方上传至考察队终端,“现在该我们转动锁芯了。”
考察队在冰下湖钻取的水样中,果然发现了休眠的微生物。当星尘草的提取物注入水样时,显微镜下的微生物竟开始苏醒,以香樟纤维为食迅速繁殖。“这是跨星球的共生!”首席研究员的声音带着颤抖,“火星的微生物能分解香樟纤维,而香樟能为它们提供生存环境。”全息传回的画面里,微生物聚集的区域泛起淡绿色的光,像火星在轻轻呼吸。
幽谷的庆典广场上,来自十七颗星球的移民代表正用各自的语言朗硕星壤赋》。这首由周星牵头创作的诗歌,开篇便是祖父日志里的句子:“星壤无界,草木有灵。”当念到“根在幽谷,叶满星河”时,广场中央的全息投影突然亮起,十七颗星球的香樟林同时绽放出白色的花,花瓣上的荧光在星图上连成了完整的银河。
林夏在人群中看到了那位银发老者的曾孙,年轻人正用星尘草汁液在石碑上刻字。石碑上,“星壤共生”四个大字旁,刻着每个星球的生态数据,最新的一行是火星冰下湖的微生物活性值。“爷爷临终前,他终于能安心了。”年轻人擦了擦额头的汗,“当年帮研究员藏数据时,他总‘总有一,星星会感谢这些泥土’。”
深夜整理祖父的遗物时,林夏在铜叶徽章的夹层里发现了张折叠的星图。展开后才发现,这是张未完成的“宇宙生态蓝图”,上面标注着一百颗待修复的星球,每个坐标旁都画着株的香樟。图纸的角落,祖父用铅笔写着:“给能看到星空的人。”林夏突然明白,他当年的“失踪”,或许是带着蓝图去了更远的星球,像颗播种的星。
火星首个生态站建成那,林夏收到了份特殊的礼物——考察队从冰下湖取出的一块岩石,上面竟然形成了香樟叶的纹路。岩石被镶嵌在星轨挂毯的中心,与七名研究员的名字相映成辉。全息通讯里,考察队员们举着岩石欢呼,他们的身后,星脉香樟的幼苗正从火星的红色土壤里探出头,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来自幽谷的光。
林夏站在“守望者1号”的树荫下,看着腕表上不断更新的星图。十七颗星球的绿色区域还在扩大,火星的标记旁新添了个闪烁的光点——代表着人类在另一颗星球上种下的第一片绿。风穿过香樟林,带来了星尘草与薄荷混合的清香,像无数声音在轻声合唱。
她知道,这部关于星与土的史诗,永远不会有终章。那些扎进星壤的根须,那些跨越光年的约定,那些藏在年轮里的信念,终将让宇宙的每个角落都记得:最伟大的奇迹,不是征服星空,而是让泥土与星光相遇,让生命在每片星壤上,都能找到回家的路。
当第一缕阳光照亮香樟林时,林夏对着星图轻声:“看,你们的种子,已洒满星河。”腕表的星图投影突然闪烁,十七颗星球的光点同时变亮,像在回应这迟到了太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