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野在恒温箱前观察那盆蔷薇时,新松苗的最新年轮切片恰好送达。切片上的荧光纹路比上次更清晰,在显微镜下呈现出螺旋状,像条不断延伸的路。最外层的荧光突然闪烁起来,频率与实验室窗外的北斗七星运行轨迹完全同步,像树在回应星空的召唤。
“新苗的叶绿素里有特殊蛋白。”陆恒的检测报告发来时,附带了张光谱图。蛋白的吸收峰与五十年前护林员们常用的望远镜镜片折射率完全一致,“像是树在‘看见’他们看过的星空”。他在新苗周围安装了光谱仪,发现每午夜,树苗都会朝着北斗七星的方向倾斜0.7度——正是老护林员们巡山时的步幅角度。
陈岚把孩子们的“松脂日记”装订成集,扉页用松脂拓印了新苗的年轮。她忽然发现,日记里提到的“树语”出现频率,与老护林员失踪的日期形成奇妙的对应:每到7月3日,孩子们总会写下“听见树在哭”。而那新苗渗出的松脂,ph值会突然下降,呈现出与人类眼泪相似的弱酸性。
团队第九次进山时,恰逢黑松林的“星轨日”——每年这,北斗七星的轨迹会与七棵老树的连线完全重合。护林站准备了场特别的仪式:让七名新入职的护林员,在新苗前接过老护林员的复刻徽章。当徽章触碰到新苗的松枝时,七棵老树同时落下松针,在地面铺成了条针毯,针毯的纹路与当年的巡山路标完全一致。
林野在针毯上发现了些微的金属碎屑。检测显示是黄铜,与护林员消防斧的材质相同,碎屑的氧化程度显示它们是当从老树上落下的——像是老树在主动交出“信物”。他忽然想起老村长的话:“树比人记性好,它会把该给的都留着。”
老村长的孙子如今也成了护林员。伙子在新苗旁搭了座木棚,里面放着台老式收音机,每都在固定时段播放五十年前的护林歌谣。“爷爷这台收音机是老周留下的,”他调试着波段,“只要歌声响起,老松树就会朝这边倾斜,像在跟着唱。”
陆恒的地质扫描显示,新苗的根系已经与七棵老树的“网络”完全融合,形成了个覆盖整个黑松林的“生命系统”。当有火情隐患时,老松树会通过根系向新苗传递信号,新苗的叶片就会分泌出特殊汁液,在阳光下呈现出红色——像个然的预警器。
纪念馆新增了个“时光信箱”,游客可以写下对未来的期许,封在松脂制成的信封里埋进土里。第一个埋下信封的是位白发老人,他年轻时曾是被护林员救下的学生,信封里装着张他与老周的合影。“当年他等我长大了,也来守林子,”老人抚摸着新苗,“现在我带孙子来了。”
撤离前夜,林野在新苗的松脂里封存了片孩子们画的星图。当松脂凝固时,他看见七棵老树的影子在新苗周围转圈,像在跳场古老的舞蹈。红外相机拍下的画面里,十四个荧光人影手拉手围成圈,新苗正好在圆心,像被整个时代的守护托在掌心。
回到实验室后,林野将新苗的蛋白样本与老护林员的遗物放在一起,两者的分子结构开始缓慢融合,像两滴在纸上晕开的墨。他忽然明白,所谓传承,就是让过去的分子,在现在的细胞里继续跳动,让老的故事,在新的年轮里继续生长。
第二年春,新苗的树干上出现邻一个分叉,分叉的角度与老周消防斧的刃角完全相同。护林员们,每到巡山的时间,分叉处就会渗出更多的松脂,像个正在等待徽章的衣扣。有个孩子在“松脂日记”里写道:“树在长胳膊,想接过爷爷们的斧头呢。”
林野收到那根分叉的样本时,附了张全体护林员的合影。照片里,新老护林员站在七棵老树与新苗之间,他们的影子在地上连成片,像圈巨大的年轮,把过去与未来紧紧裹在中间。样本的横截面上,荧光纹路终于连成了完整的环,像个圆满的句号,又像个崭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