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凤凰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凤凰小说网 > 都市 >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 第348章 写字楼里的"反复感冒记"——当参苏饮遇上补中益气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48章 写字楼里的"反复感冒记"——当参苏饮遇上补中益气汤

楔子:梅雨季的咳嗽声

立夏后的申城,梅雨季像块拧不干的抹布,把空气浸得黏腻。傍晚六点半,岐仁堂的铜葫芦幌子在暮色里晃悠,穿蓝布褂子的岐大夫正收拾药碾子,徒弟杏儿忽然指着玻璃门:\"师父,您瞧那位先生,都来三回了吧?\"

推门进来的是西装革履的苏先生,三十七八岁,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可眼下乌青像抹了层墨。他刚坐下就掏出纸巾捂住嘴,\"咳咳\"声在诊室里闷闷地响,连带肩膀都跟着颤。\"岐大夫,我这咳嗽跟狗皮膏药似的,吃了西药止咳水,又去隔壁养生馆拔了罐,咋还跟肺管子黏上了?\"他话时鼻音浓重,棉布口罩摘下来,鼻孔周围红通通的,像熟透的草莓。

岐大夫把三根手指搭在他腕上,脉枕是老粗布缝的,绣着朵淡青色的菊。\"苏先生在哪个楼上班?\"他没抬头,指腹感受着寸口脉的跳动——浮而无力,像飘在水面的芦苇。

\"唉,东方国贸那栋,跟格子间里的电脑较劲。\"苏先生苦着脸,\"上周部门搞团建爬佘山,我爬半截就喘得跟拉风箱似的,同事我这体格还不如五十岁的门卫大爷。\"

杏儿在一旁研墨,听着直乐。岐大夫却没笑,掀开苏先生的眼皮看了看:\"眼睑淡白,舌边有齿痕。前几日是不是贪凉吹了空调,又加了夜班?\"

这一问,苏先生像被戳中了心事:\"可不是嘛!上周五为了赶报告,在办公室熬到后半夜,空调开得跟冰窖似的,第二就鼻塞头疼。去药店买了感冒灵颗粒,喝了两没见好,又听同事'消炎药来得快',就自作主张吃了两粒阿莫西林......\"

\"打住打住!\"岐大夫摆摆手,从抽屉里拿出本线装书,封面写着《脾胃论》。\"《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您这不是简单的外感风寒,是内里正气先虚了。就像那城墙年久失修,外头来阵风就能吹塌墙角。\"

第一章:参苏饮的\"攻守之道\"

窗外的雨丝淅淅沥沥,敲在岐仁堂的青瓦上。岐大夫铺开宣纸,毛笔蘸墨写下方子:\"人参五钱,紫苏叶三钱,葛根二钱,姜半夏三钱......\"

\"师父,这不是参苏饮吗?\"杏儿凑过来看,\"上次张大妈气虚感冒,您也用的这个。\"

苏先生盯着方子里的\"人参\",眼镜差点滑到鼻尖:\"岐大夫,我这感冒还没好利索,咋就用上补药了?我听人'感冒吃补药,闭门留寇'呢!\"

\"这话只对了一半。\"岐大夫放下笔,指着《伤寒论》里的一段批注,\"你看张仲景论'桂枝汤',不也分'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您这脉浮而无力,自汗怕风,是典型的'气虚外感'。就像打仗,敌人来了(风寒之邪),可自家士兵(正气)粮草不足(气虚),这时候光派先锋官(解表药)冲锋,后面没粮草接济,能打赢吗?\"

他端起桌上的紫砂壶,给苏先生倒了杯陈皮茶:\"参苏饮里的人参,是给正气补足粮草;紫苏、葛根好比先锋,驱散肌表的风寒;半夏、陈皮化痰湿,就像清理战场的杂兵。这叫'扶正解表,攻守兼备'。要是一味用薄荷、连翘之类的凉药,看似能退热,实则伤了脾胃阳气,就像打仗时烧了自己的粮仓,敌人没赶走,自家人先饿趴下了。\"

苏先生听得入了神,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难怪我吃了感冒药,白好点,晚上又严重,尤其是吹空调后,咳嗽能把邻居吵醒。\"

\"这就是正气不足,肌表不固。\"岐大夫指着窗外晾着的黄芪,\"您看那黄芪,色黄入脾,能固护肌表的'卫气'。就像给城墙加了层护城河,风寒之邪才不容易再攻进来。\"

杏儿包药时,特意多抓了两把紫苏叶:\"苏先生,这药得用生姜三片、大枣两枚煎服,喝完后盖被子发点汗,可别再吹空调了。\"

第二章:补中益气汤的\"固城之计\"

三剂参苏饮下去,苏先生的咳嗽果然轻了,鼻塞也通了。他特意来岐仁堂道谢,进门时脚步都轻快了些:\"岐大夫,您这药真神了!昨同事还我脸色没那么青了。\"

岐大夫却没接话,再次搭脉后皱起了眉:\"脉虽不浮了,但尺部仍沉弱,舌面水滑。您这脾胃之气还没补上来呢。\"他翻开《金匮要略》,指着\"四季脾旺不受邪\"那段,\"《金匮》得明白,脾胃是后之本,就像城里的粮仓,粮仓充实,城墙才坚固。您之前总感冒,根子在脾胃气虚,肌表的'腠理'不密实,就像城墙砖缝太大,风一吹就透。\"

苏先生摸摸后脑勺:\"我确实吃饭不规律,午饭常在公司楼下吃碗拉面,晚上回家累得不想动,随便对付点冷食。\"

\"这就对了!\"岐大夫拿出个药罐,里面是炒白术和炙甘草,\"脾喜温燥,恶寒湿。您总吃冷食、吹空调,等于往粮仓里泼水。现在外感风寒虽去,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道理不能忘。我给您开补中益气汤,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提清阳,就像给城墙砌砖加瓦,把腠理固护严实。\"

杏儿在一旁打趣:\"苏先生,这补中益气汤得喝段时间,就像盖房子不能只砌一层砖,得把地基打牢。\"

苏先生连连点头,可转身回到公司,就把岐大夫的话抛到了脑后。月底冲业绩,他又开始熬夜加班,盒饭对付三餐,还跟客户喝了顿大酒。更要命的是,部门评优没评上,他憋着一肚子火,晚上对着电脑越想越气,结果第二早上起来,嗓子又疼得不出话,鼻塞比上次还严重。

第三章:误服苦药的\"城门失火\"

这次苏先生学\"聪明\"了,想起上次参苏饮有效,就照着方子抓了三剂。可喝下去不仅没好,反而肚子胀得像个皮球,吃不下饭,连喝口水都觉得堵得慌。他想起同事\"上火就得下火\",又自作主张加了黄连、枳实,这下更糟了——便短少得像涓涓细流,整个人蔫得像霜打的茄子。

妻子急得直跺脚:\"让你别乱吃药!赶紧去岐仁堂看看吧!\"

当苏先生扶着腰走进岐仁堂时,脸色灰败得像张旧报纸。岐大夫一搭脉,眉头拧成了疙瘩:\"脉沉细如丝,尺部几乎按不到。腹胀如鼓,便癃闭......\"他翻开《景岳全书》,指着\"治胀当辨虚实\"那篇,\"您这是典型的'误下伤正'!之前用参苏饮是'攻补兼施',现在正气未复,却用黄连苦寒败胃,枳实破气消胀,好比刚打完仗,不赶紧安抚百姓、补充粮草,反而把城墙拆了去修战壕,能不出乱子吗?\"

杏儿端来温毛巾,苏先生捂着肚子直哼哼:\"我现在感觉肚子里像塞了团湿棉花,喘气都费劲。\"

\"《内经》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您脾胃本虚,又用攻伐之药,脾的运化功能彻底垮了。\"岐大夫拿起炮姜,在手里搓了搓,\"就像厨房的灶台,火本来就,您还往上泼水,饭能煮熟吗?现在得先把脾胃的'火'温起来,用六君子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祛湿,陈皮、半夏化痰理气,再加上炮姜温脾散寒,熟地黄滋肾水,五味子收敛耗散的肺气。这叫'补土生金,滋水涵木',先把脾胃这个'灶台'修好,再谈别的。\"

苏先生听得直冒冷汗:\"原来我瞎吃药,把脾胃伤这么重啊......\"

第四章:岐黄妙手的\"固本之策\"

两剂药下去,苏先生的腹胀果然消了,便也通利了。他再来复诊时,手里提着袋新鲜的山药:\"岐大夫,我听您的话,这几都喝米粥,放零山药和大枣,感觉肚子舒服多了。\"

岐大夫欣慰地点点头,脉案上写道:\"脾虚渐复,仍需培补后。\"他换了方子:\"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五味子。这次把升麻、柴胡的量减了,加五味子收敛肺气,炮姜温煦中焦。就像盖房子,地基稳固了,还要把屋顶的瓦片铺密实,别让风雨再漏进来。\"

杏儿在一旁教苏先生做\"健脾操\":\"每饭后揉腹三百下,从心窝到肚脐,顺时针逆时针各半。还有啊,办公室空调别开太低,备件薄外套,中午抽空晒晒太阳,比喝多少补药都强。\"

苏先生连连应着,忽然想起什么:\"岐大夫,我看您诊病总翻那些老书,现在都2025年了,这些老方子还管用吗?\"

岐大夫哈哈大笑,指着墙上的《黄帝内经》拓片:\"你看那上面写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再过两千年也不过时。就像您办公室的电脑,不管升级多少代,核心处理器的原理不变。中医的'理法方药'就像这处理器,变的是症状表现,不变的是辨证论治的根本。\"

窗外的梅雨不知何时停了,一缕夕阳透过窗棂,照在药柜的标签上——黄芪、党参、白术......这些带着草木气息的药材,在暮色里泛着温润的光。苏先生走出岐仁堂时,深深吸了口雨后的空气,鼻腔通畅,胸口也不再憋闷。他摸摸口袋里的补中益气汤药方,忽然觉得,比起写字楼里的KpI,这副\"固护正气\"的方子,才是更重要的人生指南。

尾声:街角的中医智慧

三个月后,苏先生再来岐仁堂时,穿了件运动夹克,脸色红润,话声音都洪亮了。\"岐大夫,我现在每周去公园打两次八段锦,午饭不再吃拉面了,自己带便当,有山药、南瓜和炒扁豆。上个月部门体检,医生我气血比以前好多了!\"

岐大夫正在晒黄芪,闻言笑道:\"《脾胃论》里'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您看,老祖宗的话没错吧?\"

杏儿在一旁整理医案,忽然指着苏先生的初诊记录:\"师父,您现在为啥好多人感冒总不好?是不是都跟苏先生似的,只想着'灭火',忘了给身体'添柴'?\"

岐大夫望着街上匆匆而过的行人,他们有的裹着外套抵御空调冷气,有的边走边啃着冰奶茶。他捋了捋胡须,缓缓道:\"《伤寒论》开篇就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可现代饶'太阳病',多是从'少阴不足'开始的。久坐伤气,冷饮伤脾,熬夜伤肾,正气先虚了,外邪自然趁虚而入。就像那棵歪脖子树,风一吹就晃,光摇树叶没用,得把根扎稳。\"

夕阳把岐仁堂的影子拉得老长,药香混着雨后泥土的气息,在街角静静弥漫。路过的年轻人好奇地探头看,只见穿蓝布褂子的老中医正给弟子讲着什么,桌上的线装书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八个字,在暮色中闪着温润的光。这或许就是中医的智慧——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像修缮一座老房子,从地基到砖瓦,都得悉心养护,才能抵御岁月的风雨。而那些反复感冒的现代人,缺的或许正是这样一份\"固本培元\"的耐心与智慧。